(相关资料图)
近年来,泸州泸县积极探索县域基层经验改革创新,有效破解了实践工作中的系列困局和难题;基层治理“五全五化”工作法入选第4届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典范案例,“4+3”全民普法模式入选《四川法治蓝皮书》,相继荣获“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县”“中国最具安全感百佳示范县(市)”等。泸县“一村一辅”“法娃”普法、涉案财物管理等10余项模式推陈出新,在脱胎换骨的系统重塑中,持续输出“平安之治” 的“泸县样本”。
科技赋能——打造智慧感知网络
泸县是全省劳务输出大县,常年有40余万农民工在外务工,占全县人口总数的42.5%。针对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“空巢化”凸显,基层警力不足、治安防控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,泸县政法队伍主动探索实践,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,在全面整合“天网工程”“校园卫士”“智慧小区”“雪亮工程”等公共视频资源的基础上;积极依托“互联网+”与市场化模式,与电信公司深度合作推动“慧眼工程”。采用政府不投入、公司化投建、群众只交宽带费的低成本方式,实现感知源建设规模化、集群化向基层一线延伸。截至目前,全县公共视频资源突破15万余路,其中“慧眼工程”视频监控安装约13万路,覆盖302个村(社区),惠及104000户农户、40万以上常住人口,视频覆盖率居于全省、全市领先,农村盗窃发案率同比下降15.8%,以一张“无形”之网推动着有形之变,持续助力平安建设转型升级,为乡村振兴再添一把“安全锁”。
服务前置——护航保驾经济发展
泸县建筑、白酒、医药等产业发展强劲,页岩气资源丰富。结合全县重点打造建工、新能源等龙头支柱产业,全县政法机关精准护航保驾。在全省率先启动新时代非公经济“两个健康”示范县创建,量化定制清单出台涉法治环境、企业服务、营商环境等政策25个;推动成立民营企业法律服务中心、民营企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、建筑业法律服务中心,“公安建筑领域违法犯罪侦查大队”等专业团队,一站式、全方位提供法律服务。累计为民营企业节约法律服务费用30余万元,为企业挽损3亿余元,援助讨薪案件5.7亿余元,县法律援助中心被评为“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”。精准护航国家能源重大战略。围绕资源开发利用诱发的社会稳定风险,大力探索推行勘探开发联防联控与“红绿灯”管制机制,制定相关准则、指南、方案等累计21版。引入科技手段监测预警,与专业机构深度协作,通过购买服务、设备监测等方式,建成由10个固定台站,15个流动台站组成的“页岩气开采区域地质环境监测专网”,有效消除了公众质疑、施工矛盾、“地震传谣”等敏感涉稳风险,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强基聚力——体系构建综治网络
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中日渐凸显的各类矛盾纠纷,持续优化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,生动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。在全省率先推行“一村一辅”治理模式探索,每年财政投入1000余万元保障网格化治理。优化调节资源配置,改善基层治理“微循环”,打通县、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网格四级联动网络,矛盾纠纷逐级分流、按责转办,做到“小事自主消化、大事分流转办、难事综合联调”。建强用好网格员队伍,按照“建、抓、管、用”的思路,采取专兼结合模式,全县编织352个“全科网格”;在54个社区配备专职网格员105名,251个行政村实现“一村一辅警”(网格员)全覆盖,政法干警全部下沉编入网格,以“小网格”撬动“大动能”。坚持经费上保障、政治上激励,明确专职调解员工作待遇5万/人/年;采取个案30至80元/件不等,疑难复杂案件500至2000元/件不等方式,以奖代补保障支持;将驻村辅警(网格员)纳入村(社区)后备干部人选,38名优秀驻村辅警(网格员)通过选举进入村(社区)两委任职,充分激发了网格化队伍工作的积极性。
全链打通——延伸治理“末梢神经”
坚持打通一贯到底的纵向主轴,抓实综治阵地建设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,累计投入1500余万元,推动县、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三级综治中心(矛调中心)阵地建设。全县探索成立行业性联调组织7个,配置专兼职调解员2975人,培育平安志愿服务队326支,“红袖标”队伍突破2万余人。通过“细胞工程” 聚合“裂变效应”,有效疏通了基层治理的“毛细血管”。在实体运行“公调诉对接”联动机制的基础上,针对矛盾纠纷调解中“协议反悔”、履行执行难、司法成本高等棘手困扰,探索推出综合多功能、实战化于一体的“E网通”信息化平台上线运行。纠纷调解从原来的线下司法确认平均15个工作日,大幅压缩至半个小时,调解成功率94.49%,在线受理、在线指导、在线调解等方式让群众省心省力,调解工作更智慧高效。
目前,系统正在持续迭代二期平台与手机小程序建设,升级完成后将更好地驱动各类要素入网闭环,全力打造责任明晰、运行高效的大联勤、大联动治理机制,推动矛调服务、应急指挥、综治维稳、便民服务“多网合一”,实现基层治理“一网到底”,助力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。(李志永、黄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