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,是强农业、美农村、富农民的重要举措,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基本保证,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。近年来,灵武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,作为巩固基层基础、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重要抓手,不断拓宽发展渠道,凝聚发展合力,激发乡村振兴、基层治理内生动力。
“头雁”选得好,“穷困村”变“示范村”
“现在,村里正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,村里有钱了,群众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。”在梧桐树乡河忠堡村,村民感慨生活发生的变化,河忠堡村曾是后进村,如今早已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“明星村”,也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特色村。这得益于新一届村班子上任后大力推进党组织整顿,以党建为引领充分挖掘土地、交通等资源优势,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,实现了从“软弱涣散”到“凝心聚力”的蜕变,集体富、群众富、村庄美的发展格局更加成熟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2022年,河忠堡村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方面持续发力,种植露地瓜果4000多亩,稳定香菜、西红柿等特色蔬菜种植面积,订单制黄瓜种植趋于稳定,新型经营模式进一步释放了劳动力资源优势,吸引本地农民就近务工,每天带动群众务工300人次。
灵武市梧桐树乡河忠堡村菠菜收获场景。灵武市委组织部供图
自新一届班子上任以来,河忠堡村持续推动乡风文明转变向深处走,服务群众往细处走,帮助困难群体往实处走。先后完成庄点环境卫生整治、拆除空心房,绿化美化村部周边环境、建成老年幸福院等重点项目,通过村企联动主动帮扶村上生活困难的群众,还为村民们安装路灯、硬化庄点道路等,提升了人居环境水平和村民对村班子的满意度。
项目谋得好,乡村振兴走向快车道
灵武市郝家桥镇上滩韭菜种植区邻近毛乌素沙漠,昼夜温差大,光照充足,土地富含硒,蔬菜保鲜期长不易腐烂。上滩村驻村第一书记杨金成说,20年前,这里“贫瘠”的土地却是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最大“绊脚石”,之后村民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,发现上滩村的土地非常适合种植韭菜。
“一亩地的收入,种植传统粮食作物为2000多元,种植大棚韭菜则大约2万元,而且种韭菜不用太高的技术,每年收割三茬韭菜,一茬就能出9000多斤。”上滩村村民马建华表示,每栋大棚每年产2.7万斤韭菜,纯收入能达到2万元左右,4个大棚年收入超8万元。今年倒茬种一些香瓜和西红柿,预计收入能超过10万元。收入翻倍增长,坚定了上滩村村民发展壮大韭菜产业、做大做强“尚品上滩”韭菜品牌的决心,上滩村90%以上的村民都参与韭菜种植,并且辐射带动周边兴旺村、大泉村、十里墩村等共同发展。如今“尚品上滩”韭菜已经成为灵武农产品的拳头产品之一。
灵武市郝家桥镇上滩村韭菜大棚收割现场。灵武市委组织部供图
近年来,灵武市启动“优质韭菜全产业链融合发展”模式,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,从育苗、物资配送、技术指导、质量追溯、品牌打造、冷链运输、市场营销等入手,建设以上滩村为核心,示范带动兴旺、十里墩、大泉、泾灵村等行政村设施蔬菜示范园区,推进设施蔬菜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全力打造全区设施韭菜产业强县,实现“一根小韭菜带富一群人”。
资源盘得好,闲置资产变为宝
“过去这里是一片大草湖,什么也种不了,只能撂荒,打今年开春开始,这片地变得不一样了。”白土岗乡海子井村民马金成指着眼前一览无余平坦的土地说。
“我的7亩多地也在这片区域,过去原本种水稻、玉米,慢慢地水都漫下来,形成了盐碱地,什么都种不成,就撂荒了10多年。”村民马金成说。据了解,海子井村1队有300亩连片的盐碱地和撂荒地,一直困扰着村“两委”和村民。为激发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,增加有效耕地面积,自2022年开始,海子井村就开始谋划争取项目资金,实施盐碱地排水工程及农田水利工程,经过除草、清淤、排水、填方垫高,目前盐碱地排水及农田水利工程已完工。
“好地种好粮”,自今年2月底项目完工后,低洼不平的土地被平整,新修建的水渠变得水流通畅,农田再也不是“只灌不排”,经过2至3年,300亩土地将从撂荒地变成高产田,为村民增收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打下基础。下一步,海子井村将坚持党建引领,采取‘党建+合作社+村民’的发展模式,以项目资金带动,建设蓄水池,采用滴灌的方式,探索大棚种植,不断盘活闲置土地资源,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,实现村民收益、村集体经济发展、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多赢,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。
(来源:灵武市委组织部)